与此相对,回向经验或在经验中激生理解是中国传统哲学活动中被熟练使用的成熟方法之一。

正因为道的光芒显发为形而下的样态各殊的万物的光芒,所以在视觉上人便只能感受到万物各殊的光芒,道自身看起来并未发出丝毫的异样光芒,如高延第所云:和其光,不自表暴,光而不耀也。(《老子》第二十一章)由于得道者发出的是柔弱之光,玄德表现在其外在容色上的显著特征便是深不可识。

俞荣根:现代法治非法家之治

万物莫不然(《庄子·秋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玄德绝非一团漆黑,光而不燿也不是说得道者不应或不能发出光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是谓玄德,等等。(《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即心灵宁定的得道者,发乎天光与《齐物论》所说的照之于天相通,天光指能够照见并包容、顺任差异不齐的自然万物的光辉。老庄哲学中的光明意象,特别是其中对至上之道和得道者之晦暗一面的凸显,不仅在中国哲学语境中与儒家构成相反、互补的对话关系,而且因其对一元主义的光明崇拜叙事的纠偏和消解,在世界哲学之林中亦可谓卓然不凡。

老子推重的玄德之圣是光辉黯淡、敦朴韬晦之人,其治下的社会是民众各安其事、风气淳实而非圣辉高照、民皆仰望的世界。(参见张舜徽,第167-168页)这样一来,道似乎就成了敛藏光芒甚或晦暗无光之物。刘咸炘写道:人生态度不外三种:一曰执一,举一废百,走极端者,诸子多如此,此最下。

这不仅是《周易》易简之善配至德20的精神,而且也是从《老子》第四十八章那里得到了灵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刘咸炘引用《老子》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第二个层级是后世的道家执两,道家执两在于御变,矫正极端。在《中书·学纲》中,刘咸炘指出:(昔儒)争斗日甚,书籍日繁,人厌把卷而思焚书,其故皆由统系不明,各趋极端,往而不反,终不能合。

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88页。【15】在这里,刘咸炘讨论中国学术的发展,却有世界胸怀。

俞荣根:现代法治非法家之治

树义者多兼法家,是为杂儒。在引用了《中庸》智者过之,愚者不及。12刘咸炘:《医喻》,见《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52页,第56页,《〈中庸〉述义》,第91页,第54页,第54-55页。所以,对中国社会的毒害也不是很深。

【22】这是一套从心性到政治都无比畅达的思想解放之路。他认为,回归老孔,归真反璞,是治理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各种严重问题的一剂良药。士之不毁孔、孟者,徒以科举故。陆象山指出:秦不曾坏了道脉,至汉而大坏。

24司马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967、3965页。刘咸炘的意思是,中国儒学的发展必须尊崇大道至简的原则,否则繁文缛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不是儒学的本来面目。

俞荣根:现代法治非法家之治

果能执两,则多算一着,当矫正极端,安得但当时为是而同流合污哉。刘咸炘认为自汉代以后,中国的所谓儒学不是受道家之害就是受法家之毒,一会儿刑名,一会儿黄老。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是以各执一而皆穷【28】。此非独根本未明之咎也,末亦有失焉。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又引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之后,刘咸炘说:此儒家之大义也。道家本吾兄弟,存吾道之一半者也,当合之。《易传》《礼记·中庸》等先秦儒学篇章实际上都是儒家与道家彼此深度渗透形成的巨著。

他认定孔子以后的儒家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是每况愈下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脱离孔子、失儒家之真甚至背离孔子的历史,其根本点在于荀子为法家之导。刘咸炘说:世人于医,知偏之为害,而于学则不免执一,盖其效之近远异也。

而其为言也,必窕而无当,高而不可循。中则难求,公则易滥,义大而隐,故理论的表述常有模糊之状,使人难以参悟,世俗生活中的儒者离真正的儒学思想实在是太遥远了。

是故道之裂,治学之变,皆性之不明也。体制的维持、名教的拥护,这是二者一致高唱的大理想。

【18】这应该就是太古之道最早的出处。然有一大失焉,则排道家是也。【11】这段文字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它不仅指出了朱陆之争、朱王之争的政治背景,而且也进而指出了它们的学术本质。而阳尊阴叛,儒道卒不明者,亦以科举故。

其所言者,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刘咸炘认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包荒含弘,任天圆道,返本开新,才是中国儒学光明的未来。

子莫乡愿似执两,而非真执两,何也?子莫执中,实是执一。今欲明真儒,当一方为精微之本,一方通广大之末。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6】,都是学术昌明的基础。他把当时政治权力的渗透与学术的矫枉过正联系起来,自然就力透纸背了。

2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48页,第38页,第22-23、38页,第270页。汉文帝蔼然善意,然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仅似乡原。【3】一方面是猜嫌禁制,另一方面又立五经博士劝以官禄,恩威并施,威胁利诱,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原始儒家思想的扭曲发展。【21】当然,从其祖父刘止唐那里传承了阳明学减、诚、纯的理路,也是顺理成章。

之所以说它是欺人之术,就是统治者和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读书人在科举制的问题上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一方面是笼络人才、诓骗人才的手段和精神枷锁,另一方面是挂羊头卖狗肉,阳儒阴法,利用儒家思想来愚弄社会民众,韬晦弄权,谋取功名利禄。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立中观,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大中至正、中和悬衡的根本方法,没有渗透理解《礼记·中庸》。刘咸炘每个星期都要购买新书,他家的藏书有两万多册,其中有大量的西学著作。

4陆九渊:《语录》,《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4页。拘同暗异之弊,至宋而大著。